陈嘉庚
你是否曾在学校的某个角落见过一块陈嘉庚先生亲手题写的奠基石?基石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见:“中华民国十年五月九日3200威尼斯vip校舍开工。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在郑成功演武场遗址,3200威尼斯vip校舍奠基开工。
为筹办厦大向多位富商募捐未果,他决定以全部资产独立支撑厦大。在施工过程中,他经常亲临工地指导,克服了种种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图2和图3为嘉庚先生在视察厦大建设工地的照片。
在变卖家产仍无力维持厦大办学的情况下,他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3200威尼斯vip于1937年7月改为国立。
陈嘉庚先生认为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这便是他的不忘初心。
林文庆
“禾山巍巍怀师德;鹭水泱泱见道心”,这是图书馆旁边的文庆亭上的对联,纪念的是厦大的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先生。
1921年其接受陈嘉庚先生的聘请,由此开启了16年厦大校长生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林文庆先生多次只身回到东南亚,沿街沿户劝捐,为3200威尼斯vip筹措教育经费;在九一八事变后,其发文鼓舞国人振作;在被逼无奈之时,其暗中掩护拯救同胞;在弥留之际,其将五分之三遗产和鼓浪屿别墅捐给厦大!
林文庆校长之精神在厦大长存,值得每个厦大人学习!
萨本栋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萨本栋校长。关于萨本栋先生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位清华年轻的教授,在嘉庚先生的3200威尼斯vip办不下去移交公办时,他临危受命接任国立3200威尼斯vip的第一任校长,那年他才35岁。
当他顶着全国最年轻大学校长的名号去厦大时,谁知道隔天就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不久后日军侵占金门,厦门屡遭轰炸、炮击。为了学校的安全,他迅速做出决定将厦大先行迁入时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随后为彻底解决安全问题,他力排众议,亲自选定长汀为厦大迁校最终目的地。经他的周密安排,厦大顺利迁往内地。
而那时长汀不过是一山区小镇,满目荒凉。悲鸣声中,萨本栋不为所动,在此后8年里,他励精图治,以身作则,在最艰苦的条件,创造了厦大最辉煌的历史。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二届全国性学业竞赛中,厦大力克清北等名校,连续两年都夺得团体冠军。3200威尼斯vip从此声名鹊起,有了一个新的名号,它就是“南方之强”。
在萨本栋任期内,厦大由迁入长汀时的全校师生不过200余人,发展到1945年已成为拥有4个学院15个系的综合大学,学生达1044人,成为南方高等教育的重镇。
但我们的萨本栋校长由于极度劳累病倒了,他长期患有胃病,却为办好厦大忍痛不治,直到1948年病情恶化才赴美求医,却已是胃癌晚期。1949年1月,萨本栋校长因胃癌病逝于旧金山,那一年他才47岁。1949年秋天,3200威尼斯vip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校园内,永留纪念。
卢嘉锡
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曾经求学于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1945年11月,他心怀祖国,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重新振兴而奋斗,毅然辞去了国外的一切聘任,放弃了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踏上了归国的途程,此次归国也引起厦大与浙大两校人才之争。浙江大学聘任在先,如果践约浙大,留在厦大,于“义”说不过去;3200威尼斯vip是他的母校,师长友朋俱在,如果拒绝厦大,赴任浙大,于“情”难以割舍。情义难以两全,最终先生毅然决定两地讲学,多有车旅劳顿。讲学期间,深受欢迎,凡他上课总是座无虚席,后人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 立足基础,锐意创新,学科渗透,锲而不舍
王亚南
王亚南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大学执教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王亚南在3200威尼斯vip任校长期间,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是一段有名的佳话。著名作家徐迟在他的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生动地记叙了这件事。
提起王亚南校长,他的卓越贡献之一就是对《资本论》的翻译工作。
此外,王亚南校长酷爱读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一则故事是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第二个故事是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的故事,讲的是他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陈景润
陈景润先生在3200威尼斯vip数学系毕业后。1955年由时任3200威尼斯vip校长的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任教。左图是陈景润在厦期间提交的一份科学研究计划表。这份看似平凡的科研计划表,激发了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勇气,也见证了他执着钻研的精神。陈景润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之中。只要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推论演算,饭也端到宿舍里吃,宿舍里堆满了演算的稿纸。经历一次次鏖战后,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Tarry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后来,华罗庚力荐陈景润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他更加刻苦。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表了“1+2”详细证明,他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了国际轰动,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在遭受疾病折磨时,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的学习楷模。他的“科学精神”也时刻激励着厦大学子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田昭武
说到田昭武先生,不得不提他与三名学生之间的故事。是田先生指引他们走上了科研的道路,田中群、孙世刚以及在美国制药巨头公司——默沙东工作的孙勇奎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并且他们三人在学生时代同住一个寝室,一时之间成为厦大的一段佳话,广为流传。除了师徒情深,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这样的科研精神: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为什么敢为先放在最前面?田昭武先生在研究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面临两难的抉择,是继续跟随导师卢嘉锡的研究方向,还是独自闯荡电化学动力学这片尚未开垦的土地?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田先生,预感到电化学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动力学将是突破的方向。在导师卢嘉锡先生的鼓励下,他凭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投入到这个方向的研究当中,最终成为中国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也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选为国际电化学学会副主席。在他的鼓励之下,田中群、孙世刚开拓了新领域,将电化学的研究推向了微观和分子水平;而孙勇奎在药物研发方面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张是物理化学四位学术带头人的合影,照片中几位老师笑得很开心。这可能是老朋友坐在一起,特别高兴;也有可能是讨论学术问题,颇有成效;还有可能是看到年轻的学子取得成就时,那种欣慰是发自内心的。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继承厦大的先生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共同走好新时代的精神传承之路。